[电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没有“局外人”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就是出路。为深入宣传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展示山东省精准发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新成果,9月19日-24日,“供给侧 山东策——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大型采访活动举行,来自全国50多家网络媒体的百余名记者、评论员,以及理论专家、知名博主和网络大V,奔赴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淄博、德州、威海、滨州、东营等地,深入供给侧改革一线采访调研,充分发挥正面宣传、典型宣传的带动引领作用。大众网即日起在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山东手机报、官方微博、微信全媒体全平台推出“供给侧 山东策——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系列评论“侧论”。
新的时代画卷,期待新的书写。我们正身处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必须“事事关心”的移动互联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已然不再是孤岛。面对波澜壮阔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潮,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遗世独立。因为,改革的成败,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如果冷不丁让大家解释一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概念,估计很多人感觉难度系数不小。的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实在丰富、深刻,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合一”,显然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再加上“供给侧”“结构性”这样的经济学术语,比起“炒股炒房”“电信诈骗”不知道高冷、专业多少倍,让人见之蒙圈,情有可原。
此外,外界还普遍把“三去一降一补”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划上等号,无形中弱化了这一新常态下重大创新的意义,让人简单地以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政府、企业之间的加减乘除,是在搞新的“计划经济”。甚至有人认为,产能、库存和杠杆去掉了,成本降下来,短板补起来,改革就成功了,经济就能触底翻转了。
以上认识陷入误区,源于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的误读。“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是推进改革的切入点,从供给侧发力,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着眼长远地解决造成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性矛盾。可以说,“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只是治标之策,最终解决深层次问题的结构性改革才是治本之道。
毋庸置疑,当前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已经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具体到中国而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三期叠加”: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导致供给结构错配问题严重,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眼下,我国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岗位的取消与设立,收入的增加与减少,事关我们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们知道,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强调激发市场主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市场活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要突出强调“人”的作用?其原因不难理解。通常意义上讲,人们的各种需求取决于其购买能力,购买能力取决于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又取决于其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又取决于其创新能力、供给能力。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一国的企业和个人供给能力提高了,不仅扩大了国内需求,而且生产出的优质产品会占领国际市场,该国自然会保持经济增长与社会繁荣。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项改革不是一次“闪电战”,而是一个事关全局、着眼长远的“持久战”;这项改革不是自上而下的“要我改”,而是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我要改”。我们每一位生产者、劳动者、工作者,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参与者、促进派,而不应该是旁观者、局外人。
今年5月,山东省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27项重点任务,提出40条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举措,精准发力供给侧,各项改革扎实推进。今天上午,“供给侧 山东策——第十二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大型采访活动启动,让我们共同见证和记录齐鲁大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历程中的坚实足迹吧!
(转自北极星电力网)